展会会议

会议和展览的十大不同点

会议和展览连同节庆和赛事等活动都是服务业,在体验经济到来的今天被称为是朝阳产业。但是,尽管都被归纳为会展产业,会议和展览却有其鲜明的不同特征,甚至在行业内会议和展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细分服务业行业。例如,展中会和会中展,看起来名字一样,目的和重点也不一样。

20170516111620558.jpg

一是,功能途径不同。

展览会主要是通过展示商品、展品、产品、样品、艺术品、成果和后果等,搭建贸易、交流及信息的平台,专业展的主办方必须撮合展商和买家/专业观众相聚一堂;而会议主要是交流信息、知识、方案、应用、精神激励等,并不一定要展示展品,即便有也是配角。


二是,举办场所不同。

展览会主要在展览馆举办(有少数在体育馆甚至是露天封闭区域举办),而会议只能在会议中心、会议厅或会议室等具有会议功能的空间举办。尽管展馆也可以改成会场,但是水泥地以及层高都影响了会议的视听体验效果。在会议中,空间一般叫meeting room或Function space, 展览中则是floor plan。


三是,营销对象不同。

展览会是围绕核心展品、商品进行营销推广,服务展商,也有逆向展览,即采购人摆摊的,推销的是买家及其采购产品。会议主要是围绕热点议题或热门演讲人来营销为主。


四是,市场化程度不同。

展览业的市场化程度要大大高于会议业。由于展览会主办者多为商业公司,争夺展览资源和展览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。而会议业的主办方以往以官方或半官方的协会和NGO、媒体机构为主,近年来尽管也有由商业公司独自依靠市场运作的专业会议公司,但是总量还是很少。会议市场化发展的历程也短于展览,即便是达沃斯论坛、西南偏南大会也才起步于70年代。


五是,流动性的不同。

会议较“轻巧”,因此会议的流动性较强;展览较笨重,因此,展览流动性较弱,轮流举办的商业展览不多见。因而,会议和赛事的竞争在国际上更多地表现为目的地城市的竞争主办地、主办权。很少有展览需要竞标目的地。


六是,盈利模式不同。

展览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,收入来源主要是展位面积销售。而会议需要精耕细作,更长时间的培育,其收入主要是赞助费和注册费。展览的专业观众通常是免费的,甚至是花钱请买家,会议的观众一般是收费的(免费的会议一般是说明会或推介会)。总体而言,展会的营收远远大于会议,投资回报率也大于会议。做一个单体一千万的会议何其难,但是单体一千万的展会比比皆是。


七是,仪式性强弱不同。

会议是一种强链接、强社交、高情感、富内容。因此,在一个会议上见过某人与在一个展会上见过某人是不一样的感觉,前者交情更深。展会上也有沟通,但是注重销售和市场推广,会议上也有销售,但更侧重于知识、见解的深度沟通。正因为会议的高情感链接,会议的仪式性更强,民主表达、激励、投票、选举、决策、检讨、表彰、上传下达还只能通过会议来实现。展览太商业化,仪式性欠缺。所以,一般在展会现场虽然也有新品发布,但是更多的还是在周边酒店会场举办正式的发布仪式较多。


八是,政府的态度不同。

政府注重展览的发展,主要看的是展览的外部经济带动性和商业交易属性。而政府严格管控会议,侧重的是会议的政治属性。展览的报备审批部门和会议的审批部门,以及审批流程也不一样,政府部门的展览和会议的营销推广机构也不一样。比如,但凡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会议,需要报上级主管单位批准,属于国际会议的还要报外事部门审批。会议审批中对于意识形态、知识产权、政治问题的审批远远较展览严格。


九是,与旅游接待的关系不同。

前面说到了,会议的流动性更强,因为会议中参会人的流动比展会中展品和参展企业的流动容易,因此,会议天生与与观光行业联系在了一起,因此旅游局、会议局和观光局比较重视会议,看重的是“人”的属性——高质量参会人对当地的消费和提升当地社会影响力的作用。

因此,会议与接待行业更密切,最早的CVB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国内的旅游局拥抱会议比拥抱展览容易得多。


十是,采购和供应商不一样。

主要是二者的场地、供应商不一样,所以支出类别不一样。再加上服务的重点不一样,比如会议对单个人的人均服务颗粒度细于展览,因此会议对于人的消费的支出较多。比如,展览的场馆、搭建、制作成分更多。会议中人的吃住行,与肉身、大脑的消费较多。在招标文件中,展会服务的内容与会议服务内容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,所以采购体系不一样是必然的。